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示范点-贵州普定县为例,以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的植被和土壤为切入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对样地内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综合效应,筛选出较适宜的修复措施或模式,对促进普定县乃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植被特征(1)物种组成植被恢复中物种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单子叶植物次之,其中菊科、蔷薇科、豆科、禾本科较突出:退耕地为61种,以石岩枫、八角枫、白茅、荩草为优势种群落结构,皆伐地为43种,以光皮桦、竹叶椒、蚬壳花椒、柱果铁线莲为优势种群落结构;经果林为47-62种,以枇杷、梨、山鼠李、华南毛蕨为优势种群落结构;柏树林36-49种,以颠柏、山鼠李、异叶鼠李、荩草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结构,其中覆盖+保水剂、覆盖两种方式对人工促进林物种增多的影响较大。(2)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限增长,退耕地总物种多样性Shanonon-Wiene(H)指数呈增大趋势,皆伐地则不明显;不同措施下经果林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99-1.24,大小顺序为:覆盖+保水剂>覆盖>保水剂>施肥>对照;不同措施下柏树林总物种多样性(H)指数为0.96-1.44,大小顺序为:覆盖+保水剂>覆盖>客土>对照>施肥>保水剂,其中覆盖+保水剂、覆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3)地上部分生物量生物量增长率能更好地衡量植物生物量:退耕地为23.84%,皆迹地为67.61%;经果林为28.88-79.34%,大小顺序为:覆盖>施肥>对照>保水剂>覆盖+保水剂,柏树林为4.44-18.92%,大小顺序为:施肥>客土>覆盖+保水剂>覆盖>保水剂>对照,其中施肥的影响较大。2、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特征(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总孔隙度为55.70-64.50%,容重为0.89-1.15g/cm3,各措施对柏树林均有改良作用,其中覆盖+保水剂、保水剂效果较好,而经果林只有覆盖有改良作用,其余措施起到抑制作用。(2)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碳范围为23.63-54.13g/kg,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大小顺序为:皆伐地>柏树林>经果林>退耕地,各措施对人工林有机碳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中覆盖、施肥效果较好;全N含量为0.34-1.44g/kg,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大小顺序为:柏树林>退耕地>经果林>皆伐地,其中保水剂对全N的增加有积极作用;全K含量为1.31-15.4g/kg,大小顺序为:皆伐地>经果林>退耕地>柏树林,退耕地、覆盖、保水剂等措施下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小,其余措施下则呈增加趋势,表明其减弱全K的淋失量;速效N含量76.64-315.77mg/kg,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大小顺序为:皆伐地>柏树林>退耕地>经果林,各措施均有助于柏树林速效N增加,客土、覆盖效果最好,而经果林只有覆盖措施有促进作用;速效K含量为36.81-262.64mg/kg,除皆伐地以外,均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大小顺序为:皆伐地>经果林>退耕地>柏树林,P元素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幅度较小(覆盖措施之外),经果林出现P亏损,保水剂措施下最严重。3、植被恢复综合效益(1)皆伐地自然修复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由于皆伐只破坏植被的地表部分,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实现植被的快速更新。(2)经果林恢复关联度大小为:覆盖>覆盖+保水剂>施肥>对照>保水剂,覆盖措施效果最好;而柏树林为:保水剂>覆盖>客土>覆盖+保水剂>施肥>对照组,各项措施均能促进植被恢复,保水剂效果最好,其次是覆盖、客土2种措施。(3)覆盖是人工促进中最优的恢复措施,更适合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