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旋转点、皮瓣长宽比、筋膜蒂长宽比、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对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对已行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手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图片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6~68岁,平均40.6岁。由各类疾病所致下肢皮肤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损患者31例,慢性溃疡患者6例。缺损创面均合并骨、关节和(或)肌腱、筋膜外露。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切取范围上界可至胭窝横纹,下界为旋转点处。旋转点位于内踝尖上8.23±4.07cm,皮瓣总长(皮瓣长加筋膜蒂长)18.14±4.06cm,皮瓣长宽比0.64~3.0,筋膜蒂长宽比1.0~3.2,瓣长与筋膜蒂宽之比2.38~9.6;根据患者年龄分3组:a组<18岁,18岁≤b组<50岁,c组≥50岁;根据性别分2组:女组与男组;根据损伤部位分3组:小腿部组,足踝部组,足底、背部组;根据皮瓣旋转点分2组:d组<8.0cm,e组≥8.0cm;根据皮瓣总长分2组:f组<18.0cm,g组≥18.0cm;根据皮瓣长/宽分3组:h组<1.0,1.0≤i组<2.0,j组≥2.0;根据皮瓣筋膜蒂长/宽分2组:k组<2.0,1组≥2.0;根据皮瓣总长/筋膜蒂宽分2组:m组<4.0,n组≥4.0;术后根据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进行分组,分为完全成活组和部分坏死组(包括远端部分坏死和远端表皮坏死)。全部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患者,无皮瓣完全坏死者。皮瓣完全成活组25例(67.6%);皮瓣部分坏死组12例(32.4%),其中皮瓣远端表皮坏死9例(24.3%),远端部分坏死组3例(8.1%),9例经清创、换药,3例经植皮后创面均完全愈合;术后患者均获得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周~3月,平均3.6周;所有皮瓣术后恢复均满意,外形美观,供区创伤小,受区耐摩擦,无感染复发等。单因素分析:两组间损伤部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足底、背部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率明显高于小腿及足踝部;余性别、年龄、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多个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缺损部位、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缺损部位对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发生部分坏死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以足底、背部影响明显。(2)皮瓣旋转点、皮瓣总长(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皮瓣长宽比、筋膜蒂长宽比、皮瓣总长与筋膜蒂宽之比等多个因素对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尚不明显,因此对评估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预后缺乏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