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降钙素原检测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f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态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疗效评价及临床意义。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临床药物的指导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入选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34例,均符合2007版美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且PCT>0.5ng/1,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为34-82岁,平均65.9岁。全部患者在入住ICU后第0、1、2、3、4、5日(严格按照间隔24小时)按无菌要求留取静脉血2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PCT,并同时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对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肺炎严重度(PSI)评分。根据入院后第6天PaO2/FiO2>250、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影像学肺部渗出出现吸收,Glasgow昏迷评分>10分,尿量≥0.5ml/kg/h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符合以上标准进入好转组(24例),反之进入预后不良组(10例)。川SAS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第0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SI评分均明显升高,提示进入研究的患者病情危重,与重症获得性肺炎的入选标准相符。好转组第0天PCT为(2.63±0.74)ng/1,CRP为(178.90±91.86)mg/l,WBC为(13.45±8.01)×109/1;预后不良组第0天PCT为(3.17±0.70)ng/l,CRP为(237.58±66.23)mg/1,WBC为(17.30±7.26)×109/1,两组患者间PCT、CRP、WBC相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患者第0天的PCT及CRP分别行正态性检验,两者均呈正态分布(P值分别为0.32,0.61),对此时的PCT和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P=0.03,提示两者呈正相关。研究PCT、CRP和WBC的变化趋势发现好转组的PCT是最快出现明显下降的,在治疗后第48小时半均下降了28%,而CRP在第48小时平均下降幅度小于10%,WBC未出现明显变化。以PCT下降30%为判断预后的标准,进行统计学研究发现48小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66.67%和87.5%,而第72、96和120小时的灵敏度分别为70.83%、79.17%、83.33%,特异度分别为100%、75%、100%。虽然在48小时以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但是早期对治疗效果做出判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更能使患者获益,PCT的动态变化能更早期和准确的对患者治疗效果做出判断的结论。   结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PCT和CRP呈正相关,证实二者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有一致性。以抗菌药物治疗48小时的PCT水平下降幅度大于30%为标准,为早期判断治疗效果、更换临床药物提供依据,并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
其他文献
综述了食用优质稻高产与优质的主要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简要提出了今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high yiel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