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包括左主干和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分叉处病变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及其预后的主要因素。跨过分支(SB)开口单纯在主支(MV)植入支架的方法(cross-over技术)是目前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SB闭塞或狭窄加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这种介入方式对SB开口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冠状动脉造影(CAG)。由于CAG对于血管开口和分叉处病变的反映存在诸多缺陷,尤其不能准确反映形态学特征,导致其在正确反映分叉病变的狭窄程度、病变分型以及分析介入治疗并发症等方面存在不足与偏差。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准确直观地提供斑块以及血管壁的结构等形态学信息,因此而成为目前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工具。已经有作者利用IVUS观察分叉部位的病变特征,但是尚没有对其结果进行系统分型,利用IVUS分析SB并发症并探讨其机制的研究也甚少,本研究目的有三:①利用IVUS观察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系统分型,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观察各操作过程中主要并发症,分析单纯MV(LM-LAD)植入支架对SB(LCX)的影响;②利用IVUS观察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系统分型,研究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单纯MV植入支架对直径>=2mmSB的影响,同时探讨SB并发症的可能机制;③量化分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后SB开口的形态学变化,分析和探讨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经CAG确定需要介入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21例及非左主干分叉病变41例,除常规CAG检查外,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均行IVUS检查,主要参数包括外弹力膜最大、最小直径(MaxED、MED)及其截面积(E-CSA),管腔最大、最小直径(MaxLD、MLD)及其截面积(L-CSA),斑块偏心指数(Index),直径狭窄率(D%)和面积狭窄率(A%),斑块+中层面积(P&M CSA)等,同时测定CAG的最小直径(Min)、直径狭窄率(D%)以及面积狭窄率(A%)等。根据MV和SB开口的病变分布进行病变类型的归纳与分类。依据IV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