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斯托维茨中国观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俄国的中国观,实际上就是俄国文化自我投射的形象,一个寄寓或表现文化潜意识中的、有象征意义的“异托邦”。对俄罗斯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官以及其他人物中国观的研究,在俄国汉学研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科罗斯托维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中国的外交官,他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折射出当时俄国社会对于邻国的想象。准确理解他的中国观,可以使我们弄清当时俄国外交界对中国方方面面的真实看法,可以使我们反观当时的中国文明在俄国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对科罗斯托维茨中国观的全方位研究,因此,本文将准确地对科罗斯托维茨的中国观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   本文旨在研究科罗斯托维茨的中国观、形成的背景、以及当时俄国外交界发表的中国言论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对俄国在华外交官科罗斯托维茨中国观的研究,剖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个阶层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笔者认为,科罗斯托维茨中国观的形成,不仅受西方社会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俄国自身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需求有关。虽然他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派:西方进步文明,东方停滞落后,但是和斯拉夫派相同,关心的都是俄罗斯的民族性问题,所以说,把俄国同西方或东方联系起来,成为俄罗斯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策略。
其他文献
作为二十世纪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伦理问题也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翻译领域,不论是在翻译理论方面,还是在翻译实践方面,伦理问题都逐渐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主
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几个母亲的悲惨遭遇和女儿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以及她们为寻找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
即便在调控高压下,上市房企的2011年整体业绩仍有一定增长。但其背后,确实存在着增速放缓和利润率下降的事实。种种影响将在2012年下半年逐步体现在业绩上,盈利能力将继续下
《日本:一个解释的尝试》是拉法卡迪奥·赫恩的首要之作。这位作家以其日本题材的作品而著名。当他作为报社记者被派往日本后,便以一位西方人的视角观察日本当地文化,并以写实手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是英国当代小说巨匠之一,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获得布克奖,同年荣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
目前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现在的日语「不规范」。为了寻求一个国语标准的参考,日本文化厅从平成7年度开始每年都在进行「国语民意调查问卷」。其中平成12年度「有关国语的民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