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26个两位数工业行业1993-2010年分地区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工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情况以及导致其产生的影响因素。首先,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概念加以定义,并界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同时还回顾了产业结构理论中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区域角度出发,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分别测度全国、东中西部、各个省份工业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部的结构相似系数总体上呈U型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内部,都是存在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从质量角度出发,将所有产业划分为高中低技术产业,并计算各区域三个类型产业上的产值份额。研究发现,在全国水平上,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和低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都在增加,可见我国工业结构已经朝着高技术的方向变迁,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再次,将经济增长领域中普遍使用的α收敛及β收敛引入产业结构趋同检验中,同时本文还将α收敛分为一般性趋同和单一地区特殊化趋同,以检测垄断的持续存在。在α趋同检验中,结构趋同的产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整体上看这些行业在β趋同检验中也是趋同的。出现单一地区特殊化趋同现象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业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存在垄断在加剧。最后,采用横截面回归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结构趋同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地方保护主义、区位。为了客观的分析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本文还将结构趋同划分为合意性趋同和非合意性趋同,并分别探讨了它们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