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关乎中国公民意识教育事业全局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指导我们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思想,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经验,融入人文关怀,更好的关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切实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的进行梳理,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宏观上讲,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同时二者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终极价值追求上也高度一致;从微观上讲,人文关怀凸出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身心自由,要求以人作为参与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这分别与公民主体意识教育、公民权责意识教育、公民民主自由精神,以及公民的参与性等方面存在共性。在必要性研究上,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还是发展公民意识教育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是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手段。十七大提出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规定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和教育需求,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还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社会等重任,因此,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着重加强公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权责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教育,并充分运用理论灌输、心理疏导、情景教育、示范教育、社会实践、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法。在人文关怀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要着眼于学校、个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上,注重理论灌输,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认知;融入情景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接受度;突出示范教育,促进大学生公民认知内化。个体层面上,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公民行为选择,同时注重“传帮带”,促进大学生公民主观能动性发挥。社会层面上,要加强精神激励,营造良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精神氛围,同时注重物质激励,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物质保障水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强烈号召,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发挥,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关怀其主体地位,尊重其人格尊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公民国家与民族意识、身份认同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责意识以及道德与文明意识的培育,真正把人为关怀融入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去,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事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