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药食同源植物玉米(Zea mays L.)根部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评价其物质基础与神经保护、抗肿瘤、抗氧化等相关的生物学效应,为玉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首先应用GC-MS检测分析玉米根中的低极性成分。(2)再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MCI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材料与技术对干燥玉米根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3)运用UV、ESI-MS、~1H-NMR、13C-NMR和2D-NMR等现代谱学检测、解析技术辅以理化常数测定、薄层色谱对照等,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4)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上的抗肿瘤、神经保护、逆转耐药和抗氧化的生物活性评价。结果:(1)玉米根中低极性部分GC-MS分析检测出2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包括17个长链烷烯类化合物,3个萜类化合物及1个其他类化合物。(2)从玉米根乙醇提取物的低、中等极性部分中分离得到44个化合物。(3)经波谱分析鉴定了4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4-乙烯基苯酚(1)、3-十二烷-1-醇(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七庚二醇(4)、4-氨基苯酚(5)、2-甲氧基-4-3-(3-甲氧基丙基-1-烯-1-基)苯酚(6)、香草醇(7)、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8)、乙酸十六烷基酯(9)、1-醇十四烷(10)、2,6-二甲氧基-1,4-苯醌(11)、3-乙烯基苯酚(12)、1,3-二辛酰基-2-亚油酰基甘油(13)、甲基(9Z,12E)-十八烷-9,12-二烯酸酯(14)、柱头菌-4,6,8(14),22-四烯-3-酮(15)、瑞辛烷碱A(16)、4-氨基苯甲醛(17)、E-3-(3-羟基苯基)丙烯酸乙酯(18)、4-羟基苯甲醛(19)、香草醛(20)、3-羟基苯甲醛(21)、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醛(22)、1-(4-甲氧基苯基)乙烷-1-醇(23)、1-烯丙氧基-4-丙烯-2-苯(24)、1-(4-十二烷氧基苯基)乙酮(25)、顺式双环[4.3.0]壬烷(26)、银杏酸(27)、4-羟基-2-羟甲基苯氧基-6-羟甲基苯-1,2,3-三醇(28)、牡荆素E(29)、E-十四烷-1,13-二烯-l-醇(30)、阿富红素(31)、4R,7Z-十六烷-9-烯-4-内酯(32)、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33)、16-甲基十六烷-1-烯-2-醇(34)、十六烷-1-醇(35)、棕榈酸(36)、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酮(37)、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醛(38)、4-羟乙基-2-甲氧基苯酚(39)、3,4,5-三甲氧基苯酚(40)和4-羟基苯甲酸(41)。除化合物2,10及30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品种玉米根中分离得到。(4)在生物活性方面,部分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保护和抗肿瘤作用;在抗氧化方面,化合物1、8、28、29、38、39和41的DPPH自由基清除抑制率较高,表现出一定的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3.10±0.23、15.78±0.38、1.83±0.07、2.65±0.32、10.06±0.89、9.87±0.12和8.87±0.89μM。其中化合物28和29的抗氧化活性较为显著。说明含酚羟基的单体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本论文课题对玉米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玉米根质量控制标准等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