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为建立文化强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更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以新颖的载体形式、平易近人的话语表达、优质的内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另一方面,新媒体中缺乏系统专业的话语体系,舆情预警的针对性不足。因此新媒体文化安全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播学中的相关理论结合,从文化传播力的视角进行新媒体传播现状分析,并探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的具体路径。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进行理论阐述和辩证分析。首先,本文立足唯物史观对新媒体时代进行概念界定,认为新媒体时代是由人们的文化交往需求为动机,以当今社会先进的生产力为基石,依靠先进的传播理念,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向用户提供互动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其次,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的内涵及其重要地位。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根本,强化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后,梳理传播力的评判标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的衡量原则。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现状。首先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载体形式、栏目数量、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提升面临的机遇——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传播力日益提升。其次指出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传播主题娱乐化,削弱文化的真实性;传播主体资本化,削弱文化的安全力;传播语言低俗化,弱化文化的核心力;传播受众个性化,弱化文化的反馈力;传播文化碎片化,破坏健康的“拟态环境”。第三部分研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的现实路径,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秉持守正创新的工作思路,打造新媒体传播阵地。该部分认为新媒体环境中存在多种声音,党中央应该占据新媒体文化阵地,发挥媒体的喉舌作用,维护新媒体的权威性。健全新媒体导向机制,遵循媒体传播规律,传播核心价值观。其次,培养新媒体传播主体,发挥新媒体主力军——青年群体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增强主流话语吸引力;提升新媒体使用者——网民的媒体素养,增强自我判断力,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信息;强化新媒体主流传播者——媒体责任,加强网络信息规制力。再次,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新媒体传播内容,满足人的文化需要。最后,利用网络舆情监控,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建立常态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用法律和政策护航,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文化传播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现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的现实路径。对内凝聚人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