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是感觉的混合,是同时发生的让人感觉到的多种感觉,是人在受到一种刺激时产生的多种感觉上的反应。通感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因此先前的学者们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修辞手法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广告因其具备的说服特性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大多数广告人相信通感的使用能大大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度,于是广告中的通感数量也与日俱增。而与此同时,对广告这种特殊问题的研究角度虽然多样,却仍然缺乏更多的从认知视角出发的研究。对广告中通感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论文从认知角度出发,把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对广告中的通感隐喻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概念域间的映射,通感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和记忆广告语。本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感是实现广告语劝说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不仅能促进对通感的认知研究,也能对信息时代兴起的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研究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不同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尝试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研究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研究。本文认为,通感和隐喻一样,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一个思维问题。因此,人们对通感的理解也遵循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本文有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动因、目标、数据收集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从多个方面对前人有关广告语和通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即概念隐喻理论。第四章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并且进行了详细分类,对汉语广告语中通感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章总结了该论文的贡献、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