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i是蔬菜和棉花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以烟粉虱和蜡蚧轮枝菌JMC-01为研究对象,用体式显微镜和扫面电子显微镜对烟粉虱若虫被蜡蚧轮枝菌JMC-01的侵染过程进行了观察,随之又测定了侵染后烟粉虱若虫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蜡蛤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的致病机制;通过对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基的优化,筛选出液体培养基所需要的最佳条件;利用8种常用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比较,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筛选出与蜡蚧轮枝菌JMC-01相容性好的杀虫剂,将其与蜡蚧轮枝菌JMC-01复配防治温室蔬菜害虫。本文的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蜡蚧轮枝菌JMC-01对烟粉虱若虫侵染过程及其胞外酶活性研究研究了烟粉虱若虫被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的整个过程及胞外酶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JMC-01接种12 h时分生孢子附着在烟粉虱若虫体表,24 h时少量分生孢子开萌发,虫体表面出现少量菌丝,48 h后若虫表皮形成菌丝网,到72 h时菌丝覆盖寄主表面并定居在体腔中,94 h时若虫内部结构被破坏。对该菌株在PDA上进行连续6天的培养,发现蛋白酶活性在前3天一直升高,之后也稍有降低;几丁质酶在第3天开始升高,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为0.38 U/104 Cell;脂肪酶在第4天开始升高。说明蜡蚧轮枝菌JMC-01在侵染若虫时蛋白酶先被激活并发挥作用,然后刺激体壁几丁质暴露,激活几丁质酶活性,同时脂肪酶也参与该过程中。2、烟粉虱若虫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对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的响应为研究蜡蚧轮枝菌JMC-01侵染烟粉虱若虫后体内酶系的变化,采用浸渍法对烟粉虱3龄若虫进行处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解毒酶、保护酶及体重、脂肪、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羧酸脂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第3天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10.5、0.32、20和6.3U/mgprot,分别是对照组的2.2、4.3、2.5和1.4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第2天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和43.5 U/mgprot,分别是对照组的4.5和1.1倍。含水量和脂肪含量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下降,跟对照组显著不同。72 h时处理组分别为66%和20.5%。体重增加量起初在升高,24 h后最小,72 h时约为对照组0.78倍。3、基于响应面法优化蜡蚧轮枝菌JMC-01液体培养条件以几丁质酶(Chitinase)的酶活力作为响应值,用响应面法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从五种培养基中筛选一种对蜡蚧轮枝菌JMC-01效果最佳的液体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该培养基对几丁质酶活影响的最佳时间、pH和接种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浸粉培养基为蜡蚧轮枝菌JMC-01最佳液体培养基,当接种量为1%、初始pH为6.5、接种时间为5天时,几丁质酶活性最高。4、8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采用涂板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 8种杀虫剂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对烟粉虱若虫的LC50、共毒系数和死亡率。结果表明,伴随8种杀虫剂稀释倍数的增加,蜡蚧轮枝菌JMC-01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抑制率逐渐降低。其中,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分别在2 mg/L、1.25 mg/L和0.06mg/L浓度下,对蜡蚧轮枝菌JMC-01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20.02%、16.41%和15.38%;产孢抑制率分别为17.77%、15.90%和14.96%;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6%、8.87%和9.74%。8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CTC均大于120,说明8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JMC-01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与印楝素、藜芦碱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CTC最大值分别为302和315。藜芦碱、印楝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了 95%、97%和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