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4年的53.7%,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发展不均衡、缺乏规划等问题。因此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均强调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推进“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动力。而金融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对金融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推动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了解金融产业集聚及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其次,在已有研究成果上构建多角度的金融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对江苏、浙江、上海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定。接着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金融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并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进一步刻画了江苏、浙江、上海地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异规律。最后总结了基于发达民间金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温州为代表)和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上海为代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社会生活、经济规模方面的指标对金融业与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大,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及城镇化建设仍停留在盲目扩张的粗放型阶段。(2)江浙沪地区金融产业集聚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并形成了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带状区为主体,以杭州、宁波为两翼的高水平城镇化发展区。以上海、杭州为两大核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区的金融集聚区。(3)金融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协调关系,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型耦合协调发展区。(4)温州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民间金融为支撑,以民营企业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的民间金融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模式。以上海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基础,推进深度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