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花油田构造上所属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二级构造大庆长垣带南部的三级构造—葡萄花构造,其北部连接太平屯背斜构造,南部与敖南鼻状构造相邻,东西两侧分别是三肇凹陷和古龙凹陷。研究区目的层段扶余油层对应泉头组四段和三段上部,厚度约为240~290m,分布稳定。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录井测井与地震资料,研究扶余油层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划分短期、中期及长期旋回,通过对旋回界面特征的识别进行储层单元的精细划分,将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为F1、F2、F3三个砂组,将F1砂组划分为F11、F12和F13三个小层,将F2砂组划分为F21和F22两个小层,将F3砂组划分为F31和F32两个小层。根据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组合研究,划分2个中期旋回,F1砂组为独立的一个中期旋回,而F2和F3砂组共同构成一个中期旋回。根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组合方式,研究区扶余油层整体以退积组合为主,是一个三级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代表研究区在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基准面呈总体上升趋势。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通过岩石学、测井及相关地震资料的解释,建立相应沉积微相模式,研究了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其中三角洲平原发育有分流河道、河道间,天然堤、泛滥平原和决口扇5种微相,三角洲前缘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席状砂4种微相。从F3到F1时期,湖岸线从研究区西南一侧向东南方向迁移,到了F11时期,全区被湖水所覆盖。湖岸线的位置直接影响了沉积微相的发育,因而从F3到F1时期,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逐步减小,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面积逐步增大。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是区内最为发育的沉积微相。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研究区扶余油层开展了地震反演工作。根据反演得到的速度数据体,预测工区内砂岩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区砂体空间分布零散,单砂体厚度和宽度都较小。从F3到F1,小层砂体基本上呈带状展布,厚度高值中心从一个发展为多个,呈近南北走向,表明砂岩发育状况越来越好。通过建立反演速度与储集物性关系,可以做到由点到面的预测储层物性。首先通过研究反演速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工区孔隙度的预测。结果表明:区内孔隙度预测值范围在5~15%之间,从F3到F1砂组,孔隙度预测值呈上升趋势,表明孔隙发育状况越来越好。其次,通过渗透率与孔隙度指数关系的确定,进行研究区渗透率的预测。结果表明:工区整体渗透率预测值偏低,渗透能力差,总体数值范围在0.1~1.6mD之间,主要为特低-超低渗级别,从F3到F1砂组渗透率数值呈上升趋势,表明目的层渗透能力越来越好。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低孔—特低渗,以及特低孔—超低渗组合的储层。本次研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反演速度、孔隙度、渗透率、砂地比以及砂岩厚度等5个参数,进行对研究区扶余储层的综合评价。将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分为四类,从Ⅰ类到Ⅳ类,储层质量由好变差。全区范围内Ⅱ类和Ⅲ类储层最为发育,Ⅰ类储层次之,Ⅳ类储层最不发育。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为质量好和较好的储层,平面上多呈条带状分布,与沉积相图相对比,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大部分对应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