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它是一个民族的标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古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整合,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也引起了民俗文化的嬗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民俗文化形式逐渐被改变,民俗文化资源内容逐渐流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国民的民俗意识已迫在眉睫。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实际上要寻求教学的新路子,也需要开发民俗资源,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渗透来丰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主要针对中国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和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问题,力主在新课改背景下,探讨语文学科中将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分析研究,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并结合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学的建设,把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论文系统归纳整理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内容,从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事象出发,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切入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通过考察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用,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本文力求寻找新语文与弘扬民俗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式下语文教学的途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与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积淀文化底蕴,最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