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流分析可以对环境-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物质的通量与分布进行系统的度量和解析,有助于研究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机制与调控策略,对于探索物质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物质流分析在区域层面的研究应用较少,且方法体系尚未统一规范。因此,针对区域层面进行其方法体系的探讨,对尚未开展实证研究的地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层面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为基础,根据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特点以及区域层面基础资料特点,提出了将经济系统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建设和交通五大部门进行的区域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方法体系。并首次以大连市为对象开展物质流分析的实证研究,对其2001-2007年间的历年物质流全景,物质输入/输出规模和结构,以及强度指标、效率指标、依存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物质流量看,大连市输入输出物质流量很大并呈现明显增大趋势,且经济增长与物质吞吐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仍然明显,其发展以资源环境的退化为代价。(2)从物质结构看,在输入端,非金属矿物、化石能源需求量最大,进口产品和金属矿物增长最快;在输出端,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大气污染增长最明显,固体废弃物在污染物质中比例最大。体现了工业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大连市物质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交通部门近年来的急速发展势头;揭示了大连市“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以及较大的固废综合利用潜力。(3)物质消耗强度平均年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物质生产力逐年增大,但水平较低。说明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得到重视,但力度不够,有待加强。(4)物质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说明其发展过程对外界系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日益加大的压力。在物质流分析基础上,还进行了大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和环境冲击影响分析,进而对其物质流管理的现状、趋势及关键点进行了探讨,针对性的提出了物质调控建议。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区域尺度物质流分析,它对国家物质流分析框架的继承使得其分析结果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的对比有了一致性基础;分部门分析的思路框架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深入、精细,且与宏观调控关联性更强。因而,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在理论上为区域物质流分析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填补了大连市物质流分析结果的空白,并揭示了大连市发展中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调控决策提供了量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