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wensh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是指在新中国人民政府组织和领导下,以中医科学化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中医业者学习西医为主要内容,对新中国中医政策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建国初期中医进修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由当时的国内医药卫生资源状况、中央人民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以及中医业界实际情况等众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并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往往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建国初期,为贯彻“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最终达到“中医科学化”的目的,在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一批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和函授班,不少地方还组织了研究小组、医学讲座、临床经验座谈会等。中医进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医进修成为建国初期中医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在当代中国医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医教育模式,也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医学教育有很大差别。 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不仅在当时情况下切实提高了中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修后的广大中医在卫生防疫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解决了当时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此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对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全面理清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医进修的时代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挖掘促使中医进修发生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与中医行业发展的关系,而且可以丰富中医历史研究内容,推动学术发展。在还历史真面目的同时,为今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述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二章从建国初期国内医药卫生状况、中医从业人员自身的因素、中医进修政策的形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成中医政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进修的历史成因;第三章从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性质、目的、教学情况、主要的进修形式、中医师对中医进修不同的认识、中医师参加进修的动机、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发展情况、中医进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加建国初期中医进修并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重要人物等八个方面来阐述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概况;第四章为结语部分,论述了“中医科学化”与中医进修,并对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其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短期速成进修所取得的成绩。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了广西壮瑶药中的5个抗流感经验方(包括处方1:山芝麻,青蒿等;处方2:黄皮叶、桑叶等;处方3:龙眼叶、地桃花等;处方4:滇白珠;处方5:苦石莲),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CPE)对5个
目的:观察滋血润肠汤防治肠粘连大鼠模型肠梗阻的功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肥皂水组及滋血润肠汤低、中、高剂
目的:通过研究电针风府穴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e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kinase-B,TrkB)阳性神经元数量、cAMP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变性疾病,随老龄化的快速到来,给世界尤其是我国带来越来越沉重的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负担,回顾目前帕金森病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金龙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
根据履带车辆传动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双侧电机耦合驱动传动方案。应用行星传动构件综合分析法,提出了方案优选的构件组合原则,建立了双侧电机耦合传动输入输出间的转速、转矩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其致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临床反复发作且缺乏有效地根治药物和手段。目前中西医治疗银屑病尚未有突破性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凭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被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政府或民间医疗组织对中医进行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抑肝健脾饮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并设西药得舒特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痊愈20例,有效36例,无效8例,总有效
木豆叶具有补肾,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进新骨形成和促进血管新生,这一机理正是治疗骨科疾病的关键;中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血瘀为病机关键——依据“以药测证,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