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磨料线切割中磨粒的力学行为及其对切割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uyib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C、PV和LED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大尺寸硅晶片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硅晶片主流切片技术——游离磨料线切割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工业中对质量、效率、生产力和成本效益的要求。国内外学者对游离磨料线切割做了很多研究,而针对磨粒的“滚压—嵌入”过程中力学行为及工艺参数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准静态下脆性材料压痕断裂力学模型,考虑游离磨料线切割过程中磨粒处于全接触状态的“滚压—嵌入”运动方式,对切割过程中磨粒的力学行为建模。在建模的过程中,首先从单颗磨粒的运动方式和受力分析出发,建立了单颗磨粒的滚压力学模型;然后分析切割区域内磨粒的力学行为,考虑磨粒沿切割线径向和轴向分布。根据磨粒的运动特点,将磨粒分为有效磨粒数和瞬时有效磨粒数,并考虑去除工件材料所需最少滚压次数的影响,推导了瞬时有效磨粒数及磨粒平均受力与走丝速度、进给速度、张紧力、磨料粒径、切割液浓度、切割区域长度的计算公式,数值仿真了瞬时有效磨粒数、磨粒的平均法向力和切向力随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表面粗糙度RZ与各主要工艺参数的关系式,从而对磨粒“滚压—嵌入”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对游离磨料线切割单晶硅表面粗糙度RZ预测的可行性,分析各主要工艺参数下偏差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正交实验对游离磨料线切割的硅片表面质量进行工艺优化,运用极差分析法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推出较为优化的实验条件、工艺的最优水平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瞬时有效磨粒数随走丝速度、张紧力、切割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工件进给速度、磨料粒径、切割区域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瞬时有效磨粒数的减小使单颗磨粒的平均受力增大,两者呈反比关系。(2)张紧力对瞬时有效磨粒起着决定作用,磨料粒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磨粒的平均受力大小。单颗磨粒的平均受力很小,不足以使工件材料产生体积破碎,游离磨料线切割材料去除机理以赫兹破碎为主。(3)硅片表面粗糙度RZ随着走丝速度、切割线张紧力、切割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工件进给速度、磨料粒径、硅棒直径的增大而上升。(4)各工艺参数对切割表面质量影响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磨料粒径、切割液浓度、张紧力、进给速度、走丝速度。当走丝速度12m/s、进给速度0.4mm/min、张紧力16N、磨粒粒径F800、切割液浓度60%时,可获得较佳的切割表面质量。
其他文献
1 一般资料 女患,47 岁,孕 2 产 2,曾于 7 年前在外院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0 d 前阴道流黄色分泌物入院。双合诊查:宫颈顶端触及弱,手拳大小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触痛阴性。辅助检查:
Lang Lang is a successful person in my mind.Although he is young,but①h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ianists in the world.His success main②comes from hard work.
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根据高中题型开展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良好的读后续写效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虽然学生在读后续写环节中对文章的主题研究得不够深入,不能与创作者形成共鸣,但是只要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反复阅读经典文章、理解原文章的情节,续写水平是可以提高的。  
基于共建、共享和共商原则上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既创造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我国茶叶商品为例,就"
引言  在英语课程标准之中有明确的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还将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建议进行了清晰的解释。高三阶段是学生复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得以锻炼。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之上可以借助于课本之中所存在的主题语境,来引导学生复习词汇、语法等一系列英语知识,从而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在NADPH(还原型辅酶Ⅱ)存在下催化L-精氨酸分解生成NO.NO既是一种有害气体,又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作用.NOS
一提到农机,许多人一下就会联想到大型收割机在平原上耕作的场面,很难和梯田、山区联想到一起。其实不然。小块头的微型农机就走上了田间地埂。随着农机下乡活动的进一步推广,依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精准脱贫的主要动力,也是落实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当地精准脱贫是一个难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