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作为西南典型的碳酸盐岩自然分布地区,具有广袤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在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了诸多石漠化生态脆弱区。重庆市境内石漠化面积约占到幅员面积的1/10,这些地区常发生植被逆向演替、生态退化,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重庆石漠化治理任务现实而又紧迫,而石漠化生态恢复作为治理石漠化的主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石漠化生态恢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地表植被覆盖,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先锋植被引入生态退化区。‘山桐子作为重庆石漠化地区的乡土树种,在野外有天然分布。其侧根系发达,在浅土层亦能生长,对土层的固着能力较强;枝叶繁茂,成林郁闭度较高,能有效减少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有望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同时,山桐子油经精炼后具有极高的食用品质。山桐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高于常见的菜籽油和大豆油,对人体具有极佳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山桐子油经提炼还可转化为生物燃料,其燃烧品质达到了美国生物柴油标准,被认为具有极高的生物质能源开发潜力。其十分可观的应用前景正在被学界及市场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山桐子的培育和应用开发行列。本文以将山桐子作为一种重庆石漠化生态恢复的先锋植被,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引种造林试验并验证其可行性为基本思路,概括和总结了在石漠化实验区进行的山桐子引种试验,初步研究山桐子在石漠化环境下的生态适应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实践和分析为山桐子的石漠化地区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经实地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对石漠化环境山桐子的立地条件指标如土壤水分、土壤厚度、植被盖度、土壤肥力、气候因子等以及所对应的山桐子适应性指标如成活率、径生长、高生长、叶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的关联度判断,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典型石漠化山地环境下,山桐子可以较好的存活,且在生境条件稍优的情况下其成活率超过90%,实验区山桐子造林观测数据表明存活率与立地条件禀赋具有直接关系;(2)山桐子的生态适应表现与生境的土壤及水分状况高度正相关,其中,与土层总厚度、土壤自然含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呈高度相关性,试验山桐子在土层较厚、水分条件较好的生境中山桐子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良好,在土层较薄、干旱和贫瘠的环境中生长滞后;(3)试验山桐子生长节律呈明显的季节性,4-6月,山桐子生长速度迅速攀升,并在6月达到高峰,8~9月山桐子生长势陡然下降,并在9月后趋于平缓,石漠化环境下的高温及干旱胁迫能明显降低山桐子的成活率,因此在夏季高温干旱时需要注意对山桐子的保苗抗旱;(4)山桐子与适当的植被混交能够显著增强其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尤其是与对地表覆盖度较高的藤本或草本植被混交时表现良好,混交造林试验表明,山桐子+紫薯和山桐子+金银花的混交模式下,山桐子的成活率、生长势都显著优于山桐子纯林模式。同时本文探讨了因地制宜的重庆石漠化地区山桐子开发利用模式,认为山桐子+中药材/高效益农作物或山桐子+经济林的利用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综合价值,宜于被接受和推广。在开发利用的机制方面,分析认为企业+集体+农户的集合开发模式有利于减少前期开发的风险和成本,易于实施和产生集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