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类项目的开发建设。建设项目导致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与此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仍存在着通用性差,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大部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监测章节的设计内容也不够具体,因此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以地面监测为核心内容,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引起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确定了需要进行地面监测的流失源,并通过流失面类型分析,指出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为典型代表流失源。点位的确定是地面监测的重要内容。经过详细的分析论证,本文突破了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思路,利用因子赋值求权结合伽点原则给出了具体的定点方法,并提出“流失面时段模数实地监测”,根据“模数”值的变化及各类型模数值之间横向、纵向关系,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水保工程效果和管理。频次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次数的多少关系到监测工作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不同开工月份与雨季月份及大—暴雨月份的交义次数分析,给出了不同开工月份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了不同月份开工的高速公路、不同施工阶段执行不同的频次。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很多,但大部分是从面上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直接移植过来的。本文对常用的地面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设计了简易观测场(沉淀池)。由于水土流失预测与监测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亦介绍了常用的几种预测方法,指出现有预测方法的问题大都在于土壤侵蚀模数等基础数据的缺乏导致的预测模型参数难以确定。而“流失面时段模数实地监测”正好为预测模型提供了系统的实测数据,经过不同区域、不同高速公路的持续性“模数”监测之后,大量数据资料将使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更加可信,预测结果的精确度更高。交通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研究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完善的水保监测体系将及时反映扰动后的新增土壤流失情况和水保工程实施情况,从而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使项目建设新增土壤流失量和危害最小化,水保设施建设的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