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中国,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完成此项任务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而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在认真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探究森林破坏的深层原因,及其破坏的广泛影响,才可能制定的完备。本论文运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中国地理环境、历代森林变迁状况、明清社会背景(如人口激增、农垦、手工业发展)、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以及相互关系上,对清代森林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历史时期的5000年来,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严重,森林、草原和荒漠的三个地带没有明显的变化。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数千年农业开发对森林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在清朝以前,由于人口增加较缓慢、相对稳定,所以这种影响尚不明显。明朝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特别重视营造经济林,还十分重视森林保护的立法。这一时期,我国境内仍有相当的森林存在。清朝统治较为开明,尽力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康熙即位后逐步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大大缓解了赋役不均的矛盾,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沉重负担,这就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和平安定的“康乾盛世”。在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宽松的经济政策下,清朝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康熙开始,内地人民开始向边疆大量移民,大量外地移民的涌入,使这些地区的人地关系急剧恶化,乱垦滥伐无可避免,特别是北方的森林和草场,土地瘠薄,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原先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愈演愈烈。由于灾荒、动乱、疾疫或失去土地而流亡转徙的人民就成了“流民”,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又被称为“棚民”。十八世纪末,大批“棚民”涌入秦岭和汉水流域,他们以玉米为主要的作物,间以种植甘薯,在陕南拼命开垦土地,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清政府除了“开禁”、“赈灾”、“劝垦”之外并无更多的关注环境的政策措施,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山烧炭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灾难。其后果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