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2011)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翻译理论概念——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他在其翻译理论当中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将不同体裁的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三大类。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文本分类说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的翻译当中,其中就包括风景区公示语的汉日翻译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旅游产业得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旅游。为了更好地服务大量到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的风景区设置了公示语的日语翻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就是其中之一。风景区内的公示语虽然只有聊聊数语却极具文化信息的功能,它既体现出了景区接待游客的态度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关乎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因此,公示语的翻译效果也变得越发重要。然而,通过到广西青秀山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笔者在搜集到的公示语的日语翻译中却发现,在青秀山风景区内的公示语日语翻译中存在着词语误译、直译、译词不统一、文体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中影响到了青秀山的形象,甚至是南宁市的国际形象。另外,笔者通过考察南宁市市内的其他景区后发现,只有青秀山风景区内设有公示语的汉日翻译,青秀山风景区无形中成为了南宁的风景区公示语汉日翻译的“领头羊”,规范的公示语汉日翻译就显得更为重要。本论文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及其文本功能分类说为指导,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旨在吸收和参考中国国内关于公示语汉日翻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论证此理论在风景区公示语汉日翻译应用中的可行性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为了实现原文文本的功能,就必须先对原文文本进行分类,在确定了其文本类型及翻译目的后,就可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笔者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将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的公示语分为警示类、指示类和解说类三大类,并探讨每种类型适用的翻译方法,即警示类公示语采用仿译、指示类公示语采用直译和音译、解说类公示语采用简译和改写的翻译方法,最后对推进风景区公示语的规范化提出聘用专业翻译人员、与高校合作、建立反馈系统这三个建议,为提升南宁市的国际形象和促进旅游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