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梢小蠹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钻蛀性森林害虫,对该地区云南松造成持续多年的大面积灾害。国内外广泛认为,小蠹虫伴生真菌在小蠹虫蛀害中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以切梢小蠹伴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首次对中国西南地区切梢小蠹伴生真菌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了伴生真菌的侵染力,揭示了伴生真菌在切梢小蠹蛀害中的作用,开展了主要伴生真菌群体遗传学研究,并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对长喙壳类伴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获得10种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包括Ophiostoma canum,O.ips,Leptographium yunnanense,L.conjunctum,L.sinense,L.pini-densiflorae以及3个新种L.wushenense sp.nov.,L.panxianense sp.nov.,L.puerense sp.nov.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Ophiostoma tingens。再者,研究发现Ophiostoma canum是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云南省切梢小蠹主要的伴生真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5.6%。10种伴生真菌分布于云南松、华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林区,与当地云南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松芽小蠹和华山松切梢小蠹存在生态学关联。结果显示该区为世界上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阐释伴生真菌与切梢小蠹协同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2.对10种伴生真菌侵染力检测发现,所有伴生菌接种云南松后均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L.puerense,L.conjunctum和L.panxianense导致寄主韧皮反应区较长,而O.canum导致寄主韧皮部韧皮反应区相对较短。结合云南松抗性诱导反应研究,发现部分伴生真菌如L.wushanense和L.sinense能诱导寄主产生显著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单萜物质含量变化,对云南松的侵染力较强。3.对非长喙壳类伴生真菌的研究表明,云南曲靖、永胜和宁蒗三地分离到的14株切梢小蠹伴生真菌经ITS测序和形态学比较均鉴定为Sydowia polyspora;接种实验证实,该菌能侵染云南松的树干和松针,导致其韧皮组织病变和部分松针黄化、褪绿。由此推测,切梢小蠹的传播可能会引发该菌对寄主的二次侵染。4.基于ITS1-5.8S-ITS2,EF-1α和GPDH三基因联合分析,伴生菌O.canum在中国西南地区的9个地理群体在分子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再者,通过连锁和重组检测发现该菌在当地主要为克隆扩张,综合分析推测O.canum可能是当地新入侵的生物种。该研究对于确证西南地区伴生菌来源,阐释其伴生菌多样性丰富的成因具有重要科学价值。5.基于伴生菌O.canum对云南环境适应性分析表明,年际温度范围和最湿季降雨量是影响该菌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经Max Ent模型预测,该菌的适生分布区为滇中高原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即云南海拔2000 m以上,年降雨量1100 mm以下,且年均温15°C以下的地区,这对进一步开展该地区伴生菌地理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6.伴生真菌在切梢小蠹蛀害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揭示,切梢小蠹在自身携带或者侵入孔存在伴生菌的情况下,都可能侵染云南松,并且携带L.pini-densiflorae的切梢小蠧比不带菌入侵成功率和繁殖率高;野外调查发现,带O.canum的坑道内切梢小蠹繁殖率较不带菌坑道高。综合分析认为伴生真菌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入侵和繁殖有正向促进作用。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切梢小蠹伴生真菌的形成与发展现状,综合评估伴生真菌在该地区的潜在危害,全面阐释切梢小蠹成灾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