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渭北地区处于气候干旱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和陕西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之一。我国的退耕还林在陕北地区最早进行试验,得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响应,然而从几千年来以垦耕开发为主的模式突然转变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恢复生态环境为主的模式,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以陕西黄土高原三县退耕还林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针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农户的经营状况(农林牧副生产状况、收入生产经营状况、退耕还林补贴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通过农户退耕前后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比较来分析政策实施的状况、具体效果、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以及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完善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取得实效,实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也逐渐减少;在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退耕还林工程服务的配套基础设施得以发展,农业技术得以推广;耕地用途的转变也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当地农民的社会参与意识。
但是,陕西黄土高原三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补偿期结束后农户的生计问题;种苗和造林的质量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后续产业的发展问题;地方治理问题。因此,加强地方治理,将补助落实到户,保证种苗和造林质量,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显得重要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