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运动与儒家思想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动了一场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要利用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非常时期”,借新生活运动强化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强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从新生活运动的发动到推行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借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以复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相标榜,目的是为南京国民政府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将新生活定位为群众的生命、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和国民的生计,传达的是民本主义的关怀;将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三民主义为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的“道统”,并将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与孙中山“唯生哲学”并列,是为了抵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统一国民党内形形色色的三民主义,进而达到压制和消灭各派政治势力的目的,这是“以道压势”的现代转换;蒋介石终身以孙中山的忠实信徒自居,将孙中山说成是继尧、舜、周公、孔子以后的现代的“大圣”,其目的是借圣化孙中山而神化蒋介石本人,与之后“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位接班人“称天才”的闹剧如出一辙,这又是改头换面的圣人崇拜;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南京政府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依然身兼数职,并亲自出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会长,其意在集党、政、军、教权于一身,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教合一”在现代的再版;在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将运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国民衣食住行中的“规矩”和“清洁”,教导国民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讲究整洁卫生、如何勤俭节约、如何惜时守时。将对国民的教育视为家庭中家长对子弟的养成教育,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的“家国同构”。   新生活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告别专制而走向民主的时代,蒋介石为了赓续已经为孙中山中绝了的专制统治,重新请来了儒家的一套政治伦理。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蒋介石为了他的“外王”事业,不得不对传统的儒家政治伦理的主要范畴予以修正,将“仁”解释为“力行”,将“义”附会成“主义”;将“礼”理解为“规矩”;将“诚”曲解为“革命的原动力”;将“中庸”说成“革命之道”;将“革命”演绎成对老百姓思想和言行的箝制。   因为儒家政治伦理本身的局限性,因为新生活运动的不合时宜,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推行的中坚力量,在“力行”了15年后,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失败再一次说明,就狭义的“外王”而言,“内圣”,不可能开出“外王”。
其他文献
《老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思想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深刻。历史上对《老子》的解读研究代不乏人,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当代学者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同历
目前,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增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不可否认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因为社会在发展,而社会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然会引起诸多问题,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声音的研究应是音乐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目前国内音乐哲学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国内有关音乐的著作中从物理学方面介绍和研究声音的比较多,对声音的哲学研
在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上,通过与旅游企业、酒店行业及相关校企合作单位组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但对于顶岗实习后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特别是不能继
自大卫·休谟首先质疑从“是”如何能推导出“应该”之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便成为后来众多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不过休谟在质疑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承认了一个默认的前提
天主教自清末民初再次传入新疆后,到目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对新疆天主教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其特点、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思考,不仅对党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进一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在为更多考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质量问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开始出现滑坡,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