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小国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成就最为显著的地区合作范例。而在欧盟现有的28个成员国中,又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可以被视作小国。鉴于此,研究欧盟内小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就具有了典型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力图梳理二战结束以来小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揭示小国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及其策略,从而使大家对欧洲一体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比荷卢联盟主要扮演了首倡者和平衡者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关税和经济同盟,率先实现了西欧范围内的次区域合作,这就为在经济领域达成西欧联合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三国推动建立煤钢共同体内的部长理事会以制衡“高级机构”(High Authority),来防止大国对小国的操控。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欧洲政治一体化挫折不断。“富歇计划”的破产反映了小国可以通过组建联盟、活用“软权力”等手段来阻止法国侵蚀超国家原则;而“卢森堡妥协”则体现了小国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欧盟成立以来,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小国得以更好地利用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制来提高自身在欧盟的地位,对一体化进程施加更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99年芬兰轮值主席国作为典型案例加以研究,认为小国通过该制度可以推动一体化朝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特定的领导环境、机构间互动和成员国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议题领域,轮值主席的作用效果有着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