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还草是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国家级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就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科尔沁沙地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其变绿的速度明显加快。为了真实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建设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全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后,选取典型区奈曼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奈曼旗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采样,及相关的退耕还林还草的各种统计资料和数据,对奈曼旗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获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林草耕”分布的数量、质量及其近5年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数,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空间分异三方面对退耕还林还草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最后,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自然地理条件差,且最近5年又连续干旱化的气候条件下,奈曼旗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能够促使生态环境改善的另一方面,即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变得更加突出。事实也说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奈曼旗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沙地恢复为草地,在宜林的沙地和草地上植树造林是近5年奈曼旗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使其景观结构得到改善,物种生境开始好转。研究时段内全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其中治沙种草与造林和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贡献率分别占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转变类型总贡献率的71.54﹪和28.17﹪。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利用其政策的优越性,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奈曼旗当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