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牧师陈金镛本色化布道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自一进入中国便开始了其本色化的历程,华人基督徒作为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的主体,在基督教本色化历程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当基督教在中国经历种种冲击之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反思其传教策略,而与此同时华人基督徒群体也开始逐渐肩负起基督教本色化的重任。对华人基督教牧师陈金镛的生平、职事与基督教人际网络的梳理和重构,进而窥探当时华人基督徒在基督教本色化道路上的人生历程、参与程度与思想的调适。通过对陈金镛本色化传道策略的剖析,希冀探明华人基督徒是如何将基督教传播于社会的终端。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陈金镛在各时期的职事和人生经历,以及陈金镛的基督教人际网络,对陈金镛一生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从中理解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作为华人牧师的陈金镛对基督教事务的参与和适应。第二部分,主要叙述陈金镛关于基督教自立运动与本色化的呼吁、陈金镛对中国传统社会与基督教教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调适和比较,进而对陈金镛的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进行阐释,理解陈金镛及当时的华人基督教牧师,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抉择。第三部分,以陈金镛本色化传道——文字布道为切入点,分析陈金镛对于传道及对传道人的认识,并介绍陈金镛文字布道的著作观念,及文字布道、国学阐道、《圣经》文本研究等布道方法,从而认识陈金镛试图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所做出的努力。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英镑”英国移民移居澳大利亚这一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口短缺,澳大利亚的国家防务安全和战后经济重建均无法顺利开展。1947年,英
结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 0 - 2 0 0 2 )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 - 2 0 0 3)相关规定 ,指出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舒适性的技术措施和
本文是笔者在中国求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它讨论了中国和马达加斯加这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一种紧密关系的。  笔者坚信,理解中国和马达加斯加之间关系的历史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