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风险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性、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673例(单侧肢体)住院病人进行研究。患者因下肢疼痛、肿胀来院就诊,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和(或)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入我科治疗。住院期间给予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导管接触性溶栓或系统溶栓),出院后继续抗凝(抗凝时间参照ACCP2008指南)及患肢穿医用弹力袜辅助治疗。出院后定期来院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间隔6个月来院随访一次。对获得2年(及以上)成功随访病人156例(23.2%)进行研究,其中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25—87岁,平均年龄44岁,住院周期13-21天,平均17天,随访时间24-6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156例获得2年成功随访病人中,髂静脉血栓患者23例,股静脉血栓患者43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32例,单纯肌间静脉血栓患者58例。我们将髂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血栓(合并或不合并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定义为髂股血栓(A组),其中A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接触溶栓治疗,A2: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系统溶栓治疗,A3:单纯抗凝治疗;将单纯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定义为肌间血栓(B组),其中B1:抗凝+系统溶栓治疗,B2:单纯抗凝治疗。对所有病人入院、出院时症状体征,下肢消肿率,出血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住院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髂股静脉血栓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A1)的近期疗效(消肿率)明显优于系统溶栓治疗(A2)和单纯抗凝治疗(A3)(P<0.05),远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低(三组发生率分别为6.5%、28.6%、48.4%),但是较系统溶栓治疗(A2)和单纯抗凝治疗(A3)承担相对较高的出血风险(三组发生率分别为17.4%、14.3%、6.5%)。髂股静脉血栓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后再次血栓形成(同侧肢体)的发生率较低(三组发生率分别为15.2%、28.6%、32.3%)。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联合系统溶栓治疗(B1)与单纯抗凝治疗(B2)相比,近期疗效(消肿率)及远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抗凝治疗髂股静脉血栓较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风险高(7.4倍)。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血管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类型多样。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髂股静脉血栓早期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不仅能获得明显的近期疗效,而且能降低远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及血栓的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