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位诗名远播,才华横溢,继承书香世家之底蕴,幕游历练了中原大地,留下展现乾嘉时期社会百态的文学记忆。舒位精音律、善制曲,其谱写的单折杂剧曲辞典雅,颇具风味,是清代中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瓶笙馆修箫谱》仿《吟风阁杂剧》体例,以野史和传说为底本,妙绘出五光十色的女性形象。
本文着重从舒位生平的几个侧面勾勒他的心理基础,进而从题材、写作缘由等方面梳理其作品。舒位多与文坛奖掖后辈的文人交往,一方面是这些人弘扬美名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舒位强烈的求仕倾向。游幕的流动性,不仅加强了舒位与同辈文人的文学交流,也扩大了其写作视野。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熏陶,舒位与石韫玉、毕华珍、王昙、陆继辂等杂剧作家在创作中有着明显的共性。对此共性的详细分析,将展现出乾嘉时期戏曲创作的倾向——或借名人韵事补偿社会性自我缺失,或借历史轶闻抒发自我性的人生苦闷。此时的杂剧,处于昆剧演出长度缩短、折子戏盛行的转型时期,表现出体制缩短的发展特点。
舒位写有多首题剧诗,在书信往还中也论及戏曲创作。杂剧合辑《瓶笙馆修箫谱》,集中体现舒位的戏曲风格与特色。剧中女性人物异彩纷呈,迥异于男性角色主导的舞台风气;曲辞亦雅亦俗,与人物性格相辅相成;以历史题材抒发强烈的入世情绪,在字里行间劝诫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