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Christopher Johnson的域重合理论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探讨了虚拟语气的思维与心理基础与语义生成过程及其人际功能的层级问题。根据Christopher Johnson的域重合理论,儿童在三岁以前是域差异阶段,三岁以后是域重合阶段。刺激一个域的信号也会刺激另一个域。因此,儿童大脑有域重合的生理基础。 皮亚杰认为三岁以后儿童获得了抽象认知能力,即形式运算能力,使其初步具有成人的思维能力。韩礼德经研究发现儿童语言的告知功能是在两岁以后出现的,它标志着抽象能力的形成,域重合开始出现。韩礼德认为儿童语言只能行使三大功能中的一种功能,成人以后其语言才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本文认为人的域重合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是动态的,与认知功能密切相连的。儿童在三岁以前抽象能力形成后,就具有体现三大功能的能力。 域重合反映在词义上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讨论的多义词词义范畴特征。本文经讨论认为:多义词以一个语言概念为其共核心。多个义项附属在同一个词汇内。这是两个或多个概念域在经验领域整合的结果,也就是思维的隐喻性在语言层面上做用的结果,同时,这使语言具备了体现隐喻的功能。语言的隐喻性不仅体现在实义词上,虚拟语气词系统的形成也与思维的隐喻性密不可分,其义值项也经历了一个由一般独立义值词演变到以一义值为中心的多义值虚拟词的过程。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虚拟语气词人际功能的研究,本文深入分析、讨论了虚拟语气系统词和结构,论证了虚拟语气系统词是如何由非虚拟词经过域重合或隐喻而演化成虚拟语气词的。本文所分析、讨论的英语虚拟词有:“demand”,“order”,and“wish”等;虚拟结构有:(1)“What if”结构;(2)“If I were…,I would…”结构;(3)“That”引导的主语,表语和宾语从句;(4)省略结构如“should”,“had”等等开头的句子;(5)省略句;(6)独立主格;(7)成语;(8)动名词;(9)介词等引导的含蓄虚拟句;(10)连词引导的含蓄虚拟句;(11)主语从句表惊讶,建议,要求等;(12)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2)定语从句。 表达人际意义的情态语气系统的语义结构十分复杂。李战子在《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中》提出评价的三个子系统:态度,参与和分级。依据评价理论的分级理论本文对语篇中谓词成分的及物性,情态,语气成分以及主位成分的语义结构、极性,与功能进行人际隐喻意义分析。探讨了文本中情态及虚拟语气系统是如何体现复杂的人际话语意义的,包括关系亲疏,喜怒哀乐,负罪感,鼓励等主观心里内涵的。同时本文对中国古诗词中的虚拟情态结构的人际功能进行较详细的对比研究。对承载诗词意境,诗人风格等情态结构进行了整体逻辑语义诠释。认为虚拟词按其所体现的人际功能可粗略分为高阶词,中阶词,低阶词。同时得出同一虚拟词的义值是不定的,根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虚词的语法隐喻性。经分析得出:(1)古汉语的“欲”,“愿”可分为三种情况:当表达“wish”时属高阶义值,当作“wish”解时是心理过程,适于表达气势磅礴的意境和慷慨恢弘的风格和极其强烈的爱恨情感。当义值为“almost”时,经常做Finite。而当表达“欲望”之意,多用于名词或形容词。(2)中阶连词如“纵使”,“便纵”经常被用于表达矛盾沉郁的情感和进退两难的处境,或者是达到情感的平衡。(3)低阶词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