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理解他人本学的钥匙,是他感性人本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存在和人的自然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由此阐发了人的本质的思想。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矛盾性,使得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误解。我们对费尔巴哈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某些教科书的论述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批判,而真实的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却被遮蔽起来了。 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对宗教神学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他本人提出要回到感性,回到人,回到事情本身。为了避免人们对费尔巴哈仍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解释,突出他的感性人本学。 本文力图从原著出发,来阐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的内容,揭示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其现代性意义。全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人的本质哲学的批判来建立自己的感性人本学,从人是自然的产物入手凸显人的感性存在。 第二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哲学中对人的本质地位的凸显。在“我-你”关系上形成的类存在物是费尔巴哈论述人的感性存在和本质问题的前提。 第三部分,主要是就费尔巴哈在建立其人本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前后不一的论述分析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说的困惑之处。 第四部分,是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入手,指出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为马克思把人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开辟了一条道路,它的现代价值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其他文献
自人类出现之初,“崇高”一词就在人类的心目中产生,它主要来自人类对伟岸的自然力的崇拜与敬畏。  但崇高一词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崇高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人类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种多样性
学位
为了分析SMOS遥感土壤水分产品在祁连山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祁连山区内布设于7种主要植被类型上的34个实测站点的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其进行质量评估。首先挑选与实测值相对应的SMOS数据,进而依次计算每个站点上遥感产品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从而得到SMOS数据在不同植被类型上不同尺度(年和季节)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SMOS遥感土壤水分产品在研究区内是可信的,但低估了
蔡元培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教育之标准,将美育规定为“超逸政治之教育”,从根本上使美育具有超越性品格。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将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计,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