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意义构建资源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英语语言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全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公民意识。而作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然而,大多数教科书中的文化研究都将文化看成一个物化的成分,因此都先从内容的频率来研究文化,而不是看重文化阐释的动态特征。另外,教科书中的分析以单模态分析为主,侧重某种符号系统的特征和功能,而忽视了不同文化意义构建资源间的互动关系,导致研究不能对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作出深刻或者反思性的理解。因此,探索不同模态意义构建资源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意义很有必要。多模态语篇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它将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如视觉图像,音乐,颜色等结合起来建构意义。所以,从新的角度研究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非常必要。基于此,本论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建构的多模态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托,结合Royce建构的多模态语篇符际互补性理论框架探讨了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意义构建资源的特征以及文字、图像和任务在意义构建中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情态特征层面对《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意义构建资源视觉图像的研究;接着,对该教科书的文字、图像和任务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构成意义建构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牛津高中英语》的视觉情态选择与社会文化语境有关,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编码取向使图像读起来像“客观”信息,试图加强在学生心目中的首选文化信息;(2)教科书中文字、图像和任务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意义的构建都被严格地控制,并不能激发学生动态地理解文化。本文研究结果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高中阶段的英语教科书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早期的异域小说创作不仅沿袭了帝国罗曼司的建构元素和叙事风格,而且表现出对帝国历史语境的批判意识与颠覆倾向。对于理解当代
认知语言学作为近年来语言学方面的一个热点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空间。“图式”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些信息的时候在头脑中浮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及评论家,其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誉盛名。爱伦·坡被认为是美国早期短篇小说的开拓者及侦探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人们
近年来,不少研究尝试探索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但对于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使用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专门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此类研究就更少了。本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