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和调整。与此同时,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和社会治安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这既影响了党委政府机关的社会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对于维护农村政治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纵观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广大农民负担过重、基层选举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民族、宗教、宗族间的信仰和利矛盾激化、政府出台一些整治管理措施对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损害、非法集资和金融风波严重危害部分群众利益、历史遗留的自然资源权属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政策的配套和落实出现问题;基层政府处理问题方法不当、部分地区处理不当而带来的传染效应、其他诸如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处理不好,都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在部分地区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治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本论文共分导言、农村群体性事件概述、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基层政府处置困境原因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等五个部分,提出了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性质以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和界定,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基层政府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困境原因分析中指出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处置事件中的认识误区及行政理念扭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致使问题越来越多,防不胜防,存在着严重的防控机制障碍和公共评价机制失衡。在基层政府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部分,介绍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要贯彻落实的原则和事件处置制度框架设计,提出了当前应对对策和事前预防措施方面从而提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