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差距——以2005年中国涉日游行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两国民众互相好感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相互恶感的增加。这个感情恶化的过程反映了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认识差距。   本文主要以日本民众对2005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大规模涉日游行的反应为例探讨日本方面对中国的认识差距。   根据几项民意调查,大部分的日本民众没有去过中国,也不曾结识中国人,他们了解中国和中日关系主要依靠国内媒体。因此我认为,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认识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体。   有许多中日学者认为中日双方都存在认识差距,也有不少学者指出日本民众存在对2005年中国涉日游行的认识差距。但是,至于日本民众对这次涉日游行的认识差距具体有哪些、媒体对此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日本民众对2005年中国涉日游行的认识差距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反日情绪高涨、涉日游行扩大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国内状况(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国内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中国政府对游行的反应(没有制止破坏和暴力行为,且对此没有道歉);第二,这次涉日游行就是破坏和暴力行为。   导致第一个方面认识差距的原因在于成见,而导致第二个方面认识差距的原因在于新闻价值和新闻的强力效果。另外,日本民众本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跟中国有直接交流的日本民众甚少,其实他们也很少关心有关中国的信息。根据民意调查,就2005年中国涉日游行而言,大部分的日本国民能够了解到的信息都是来自媒体。因此日本媒体极其容易地左右了日本民众对涉日游行的认识。   为了缩小认识差距、增进相互理解,我们必须自觉认识到媒体的局限性。媒体报道的新闻不可能完全客观,也不可能是事实的全貌,而是主观介入其中的,是事实的某些侧面。我们必须增强直接交流,并且为了突破成见,要换位思考。
其他文献
目前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上的宏大叙事,使我们对陪审制度的价值、意义以及域外经验总结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陪审制度在中国司法实践尤其是基层法院实践中到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图形用户界面简单直观的特性,很容易被模仿和抄袭,故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图形用户界面具
事故追忆系统(黑匣子)能否及时、准确地将大型旋转机械发生故障时各种数据真实地保存下来,提供给专家系统或专家,作为故障诊断的依据,是故障诊断正确与否的关键。文中为某炼油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