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抗白粉病基因的黑麦染色体小片段向小麦的转移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在我国仅次于水稻,是第二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我国现有的小麦品种中绝大多数抗病基因被克服,丧失抗性。小麦野生近缘种蕴藏着丰富的抗性资源,是改良小麦抗性的丰富的基因资源。黑麦是最早、最广用于改良小麦的近缘物种。利用近缘种有利基因的最佳途径是创造携带目标性状的易位系。任正隆等提出用单体附加系作工具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它的优点是除可以稳定地诱导染色体大片段易位外,还可以诱导染色体的小片段易位。 易位系的鉴定,尤其是小片段易位的鉴定始终是研究者面对的难题。多种鉴定技术的使用,是检测异源染色体易位,特别是小片段易位的必要手段。本实验利用感白粉病的小麦纯系绵阳11和黑麦自交系R12杂交,在其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的BC1F5株系中选育小麦—黑麦异源易位系。先后采用酸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PCR方法、抗病性鉴定、C-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其中所含的黑麦外源种质进行鉴定,结果如下: 1.随机选取300个单体附加系的自交BC1F5株系进行A-PAGE鉴定。其中70个株系显示出黑麦碱特征带。 2.根据已报道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20H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扩增不含黑麦碱的230个供试株系的基因组DNA,只有50个株系扩增出了特异片断,表明这50个株系含有黑麦染色质成分。 3.对PCR检测出的含有黑麦染色质成分的50个株系进行白粉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对照亲本绵阳11高感白粉病的情况下,株系96Ⅱ691-830-98表现为免疫。根据系谱记载,该株系来源于小麦品种绵阳11和黑麦自交系R12的6R染色体单体附加系后代。 4.利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株系96Ⅱ691-830-98进行分析,2n=42,未发现黑麦特征带,可以肯定没有整条黑麦染色体导入,但不能确定有无黑麦染色体片段导入。 5.为弄清96Ⅱ691-830-98的遗传背景,使用GISH技术进一步对96Ⅱ691-830-98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端部含有黑麦染色体的小片段。该结果确证了96Ⅱ691-830-98为小麦—黑麦染色体端部小片段易位。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用新台糖22号和园林6号两个甘蔗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宿根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地下滴灌甘蔗增糖增产剂。试验设置0 ml/L(清水对照)、1.67 ml/L、2.50 ml/L和5.00 ml/L甘蔗增糖
玉米丝黑穗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培育抗病玉米品种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家的重要工作,但我国抗病种质资源短缺,因此扩增抗玉米丝黑病种质资源已成为抗病育种的
以水稻Q优6号为研究材料,通过七个处理对比研究邻体、密度和综合三种效应对水稻大小不整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密度效应和综合效应对分蘖的发生和成穗有明显的影响,邻体效应效果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向光性与向化性的群体性调节作用所致;增加节位叶面积是提高该节位经济产量的重要途径,叶面积和节位经济产量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2单株平均茎蘖数在密度效应、邻体效应和综合效应这几种条件下存在差异。并且三种效
本文对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川农16杂交F_8代,共计1099个株系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农艺性状、品质性状考察。通过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选出优良株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尖体细胞染色数目观察结果表明,川农16×野生二粒小麦杂交F_8代染色体数目已基本稳定,达到了普通小麦(2n=6x=42)的核型水平。2.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通过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可有效创制出具
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uvlyshikimate-3-phyosphate synthase,简称EPSPS)是由EPSPS基因编码的、存在于植物及细菌真菌莽草酸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它能催化植物及细菌真菌体内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5-enolpyruvlyshikimate-3-phyosphate,简称EPSP)的生物合成,进而形成一些生命活动的重要
棉花既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来源作物。伴随着近几年科技巨大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棉花纤维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