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本综述总结补肾法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一方面,我们阐述了肾与乳腺癌的关系,包括病因病机以及乳腺癌患者发生肾虚的原因;另一方面,综合国内最新文献报道,综述补肾法在乳腺癌各阶段的应用,包括手术前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晚期等各阶段的应用,发现补肾法被广泛运用于乳腺癌各阶段,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生存期。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法防治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所致骨丢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以第三代AIs为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包括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共入组6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补肾通络类中药,基本方为:仙灵脾、仙茅、旱莲草、女贞子、骨碎补、地龙、土鳖虫、木瓜、知母、黄柏、当归、赤芍,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至少12月,或至疾病进展;主要观察指标为骨密度(BMD):包括腰椎(LS)、股骨颈(TH)的BMD,比较患者治疗前,接受中药治疗12月、18月后BMD的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指节僵痛、腰膝酸痛等症状的改善率,骨折发生率,安全性,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等。[结果]共有65位患者参见本试验,脱落2例,63位患者完成试验,患者平均年龄为59.98岁,根据ECOG体力状况评分标准,48例患者0分,12例1分,3例2分;63位患者开始治疗前LS的BMD为1.087±0.067,经中药治疗12月后BMD较开始治疗前略有升高,为1.090±0.059,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中29例患者继续观察至18月,开始治疗前BMD为1.092±0.071,经中药治疗12月后BMD较开始治疗前升高,为1.101±0.63,无统计学意义(P=0.061),治疗18月后BMD升高明显,为1.120±0.67,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就TH的BMD而言,开始治疗前的BMD为0.791±0.034,经中药治疗12月后BMD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为0.821±0.045,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29例患者继续观察至18月,开始治疗前BMD为0.772±0.031,经中药治疗12月后BMD较开始治疗前升高,为0.801±0.33,治疗18月后BMD为0.831±0.3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就症状而言,指节僵痛得到明显改善,15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症状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总有效率达90.5%,其中有18位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腰膝酸痛也得到明显改善,11例显效,25例有效,22例症状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总有效率达92.1%,其中有12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仅有1例患者发生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发生率为1.6%;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亦未出现其他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无关的症状,所有患者均完成本试验。[讨论]补肾通络法能有效防AIs相关的不良反应。不仅能防治乳腺癌患者长期服用AIs所致的骨质丢失;而且能减轻芳香化酶抑制剂引起的指节僵痛、腰膝酸痛,减少骨折发生,安全性、依从性好。本试验缺乏对照组、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小,其结论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增加对照组以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