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塘养殖是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生产方式,2006年其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69.6%。目前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池塘在结构上只有蓄水养鱼功能,缺乏有效的水体自净功能。随着池塘精养程度的提高,养殖投入不断增加导致池塘养殖水质恶化和养殖废水向周围环境排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养殖水质的恶化也会导致鱼类生长速度减慢,疾病发生率升高,养殖效果和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带来养殖效益的下降。本研究对传统精养鱼池的结构进行改造,通过在精养鱼池中分别增设生物刷、水蕹菜的水质生物净化功能区,对两种净化方式在养殖池塘水中的水质净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二者对富营养化池塘养殖水的改良效果,对相关的净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养殖池塘内部水质净化系统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密度苦草、轮叶黑藻和生物刷对精养鱼池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后续的室外试验积累了资料。1.两种不同净化方式对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试验使用了1号、2号2个试验池和1个对照池(全池分隔为养殖区和净化区),通过泵水使池水在两个功能区间歇循环流动。在1号试验池的净化区设置生物刷,2号试验池的净化区种植水蕹菜,在试验池和对照池的养殖区按精养水平放养鲤科鱼类,且各池放养量相同。试验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按设计对1号、2号试验池净化区的生物刷、水蕹菜的密度进行调整。试验结果显示:生物刷和水蕹菜在各个阶段对养殖池塘水质均有显著的净化效果。两者对养殖池塘水的总体净化效果较为接近。设置生物刷的池塘溶解氧(DO)较高,各种形态N的去除效果均较好;种植水蕹菜的池塘对P、TSS的去除效果较好,池水的透明度高,但对除氨氮外的其他形式N的净化效果均不及生物刷池塘,且池水中的DO显著偏低。2.不同密度的苦草对精养鱼池水质净化效果的室内试验静态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苦草均对养殖池塘水中TAN、TN、PO43--P、TP、COD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能显著提高水体的DO和pH值。苦草对养殖池塘水中磷的去除能力较好,强于对氮的去除能力。采用内梅罗指数分析各实验组水质指标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苦草种植密度为3.6g/L时净化效果最佳。3.不同密度的生物刷对精养鱼池水质净化效果的室内试验静态试验的结果表明,生物刷对水中TN、NO2--N、NO3--N、TAN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DO的升高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生物刷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pH的降低。当生物刷高度与水深比约为1时,布设生物刷的合适密度为8~9串/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