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的长期使用导致耕地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推广越来越受到重视。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菌株是分离自健康毛白杨体内的一株优势内生真菌,其培养性状优良,生防潜力良好,既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又能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因此可以将其制备成微生物肥料,加以推广利用。本文对毛壳菌生物菌肥的固体发酵技术进行了优化、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作物的肥效试验、并研究了毛壳菌生物菌肥对大田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还研究了球毛壳菌ND35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对杨树腐烂病菌抑菌机理,试验结果如下:在前期ND35菌肥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选择最优的培养方案制备毛壳菌生物菌肥。研究发现菌肥营养液中PDB的含量以及菌肥培养过程中的透气性对菌肥的产孢量的影响较大。营养液中PDB与水的配比设置了3:2、4:1、2:3、1:4、1:1五个梯度,透气性设置了袋口系绳和棉塞加套环两个处理。结果表明:袋口系绳按1:4的营养配比制作的菌肥,产孢量达3.8亿/g。将新制备的毛壳菌生物菌肥施用在大田作物甘薯、马铃薯、玉米、黄瓜上研究其促生作用,测定各作物的生长指标及产量。结果表明:甘薯上,ND35菌肥处理的最长蔓长比对照增长了6.19%、茎粗比对照提高了9.24%、单株产量较对照增产16.12%;马铃薯上,ND35菌肥处理较对照组增产25.49%;玉米上,ND35菌肥处理的小区产量显著提高,较对照提高了34.23%;黄瓜上,育苗时施用菌肥比移栽时施用增产效果明显,育苗移栽均施用菌肥应注意用量不可过多。以黄瓜为例,施用菌肥后测定黄瓜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施用菌肥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结实期达到最高值,于拉秧期降低。施用菌肥后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显著升高,各处理细菌数量于苗期、开花期达到最高值,放线菌数量于开花期、结实期达到最高值;而真菌数量只在开花期出现迅速升高,之后又迅速下降,各菌肥处理的真菌数量低于对照组。球毛壳菌ND35菌株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的发生,以杨树腐烂病菌为例,研究ND35菌株的次生代谢物对病原菌生理指标及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粗提物处理后,病原菌菌丝体丙二醛含量较对照显著升高,且始终高于对照组;病原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自处理开始即迅速下降,并始终低于对照组,48 h时处理组蛋白质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9.1%,差异显著;粗提物处理组电导率值迅速升高,后期趋于平稳,显著高于对照组,24 h时两组电导率差值最大,处理组高出对照组49.1%;糖酵解途径中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三羧酸循环途径中的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能量代谢中的总ATP酶六种酶活性经粗提物处理后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活性,说明病原菌的代谢途径遭到破坏,菌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