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氮作为鱼类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可以直接反映鱼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情况。本文研究三个温度条件(19±0.5℃,24±0.5℃,29±0.5℃)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鳜鱼(Siniperca chuatsi)氨氮排泄率变化,鳜鱼和草鱼的饵料投喂时间为每天8:30,投喂量为体重的1.5%(干物质),分别于摄食后0h、2h、4h、8h、12h和24h定点取水样检测水体氨氮浓度,计算氨氮排泄率。结果显示:随温度升高,鳜鱼和草鱼氨氮排泄率均显著性增加(P<0.05):禁食24h后,随温度升高,鳜鱼和草鱼氨氮排泄率均显著性(P<0.05)增加且呈现线性关系,草鱼氨氮排泄率与温度的关系为y=0.2228x.2.2969,R2=0.9918,鳜鱼氨氮排泄率与温度的关系为y=0.3002x.3.8167,R2=0.9748;分析摄食后草鱼和鳜鱼氨氮排泄率发现,草鱼氨氮排泄率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4h,而鳜鱼氨氮排泄率峰值则出现在摄食后4-8h,二者均于摄食后24h降至最低。此外,对摄食后草鱼和鳜鱼氨氮排泄率/摄入氮(NE/NI)的分析结果显示,草鱼的(NE/NI)一直高于鳜鱼,该结果可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中,摄食后同一时间以及同一温度条件下,草鱼的(NE/NI)高于鳜鱼,因此认为就同一规格的草鱼和鳜鱼而言,鳜鱼自身代谢对环境所产生的胁迫要低于草鱼。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养殖本身对池塘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工业及农业污水的排放,使得水产养殖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法修复水质特别是微生态制剂已逐步推广,但大多数微生态制剂的水质净化作用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室外池塘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室外养殖池塘与室内环境差异较大,其水质净化作用亦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芽孢杆菌(Bacillus)制剂和硝化细菌对鳜鱼(Siniperca chuatsi)养殖池塘进行水质调控。通过测定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透明度及pH值等水质指标,评价芽孢杆菌制剂对鳜鱼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效果;通过定性和定量检测池塘浮游生物,评价该制剂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降解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的最大降解率可到达77.5%;施用芽孢杆菌后,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浮游生物组成均变化不大,表明该制剂可能不影响池塘的浮游生物组成。硝化细菌在施用前期(0-8d)能提高鳜鱼养殖池塘透明度,降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投菌后第6d,实验池塘硝酸盐含量较对照池塘高75%,较投菌前高31.6%。可能由于硝化细菌硝化作用减弱,施用后期(8-12d)实验池塘各水质指标变化趋势与对照池塘基本相同。此外,硝化细菌对池塘水体的pH值和总氮含量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