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是认识世界的参考点或连接点。语言学中,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语义拓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是对人类认知进行分类或概念化的结果,它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从单词的基本意义扩展到其衍生含义的过程。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日对比语义研究变得逐渐盛行开来。其中,对“高”和「高い」,“深”和「深い」,尤其是“上”和「上」的研究很多。但是,对汉语“大”和日语「大」的对比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大”和「大」的语义认知主要来源于词典的释义,但仅通过罗列出来的词典释义并不能分辨出其语义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大”和「大」的各语义及其从中心原型语义到各拓展义的拓展过程是一项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汉语“大”和日语「大」的原型意义、拓展语义及其语义拓展过程,分析了其多义性间的联系,并总结出了其语义网络图。首先,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论文构成。其次,在第二章中,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确定了“大”和「大」的原型意义。接着,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对这些拓展语义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别划分至“空间、数量、时间、状态和社会”五个语域。其中,空间域分为面积和体积;数量域分为数量和力量;时间域主要分为时间长、年长、成长、年龄、成年及离现在较远的时间;状态域主要分为大体上、气象、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情感、性格等,社会领域分为社会关系、家族辈分、敬语表达和认知心理等语义模块。再然后,本研究分析了“大”和「大」的语义拓展机制以及语义拓展网络。分析发现,“大”和「大」的语义拓展路径十分相近,但“大”比「大」有更多的拓展语义,且在社会域中有相当大的差异。且通过比较“大”与「大」的拓展语义的异同点以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特别是在社会域中,中日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对两种语言的语义拓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大”与「大」的语义产生异同点的原因。通过“大”与「大」的汉日语义对比研究,深刻理解了其原型意义,拓展义及其语义差异,这种语义分析方式为汉日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