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伐时期的郭沫若研究,无论对认识此阶段郭沫若的经历和文学创作,还是对理解北伐前后郭沫若思想变化轨迹都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郭沫若研究界对北伐时期的郭沫若研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论文以文史对话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态中探析郭沫若北伐时期完成《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脱离蒋介石以后》的动机,展示郭沫若对国民革命由热情的梦幻到逐渐清醒的转变过程,试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为理解此阶段的郭沫若提供一个侧面,其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拥抱国民革命”主要探讨郭沫若受聘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的真正动机是对革命策源地的向往。郭沫若在广东大学推动的择师运动本是出于改良教务的目的,但广东大学的文科改革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郭沫若推动的择师运动实际上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敲了边鼓。除广东大学相关教务活动外,郭沫若还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与革命直接相关的活动和讲演,宣传革命,显示出对国民革命的拥抱姿态。第二章“拥护‘新都’武汉”主要在“恢复党权运动”历史语境下讨论郭沫若的个人经历及《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写作:1926年末至1927年初,国民党左派忌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权力过大,发起声势浩大的“恢复党权运动”压制其日益膨胀的独裁野心和独裁行为。在此运动中,郭沫若是蒋介石极力拉拢的人物。郭沫若却选择支持左派,积极游说手握兵权的李宗仁和朱培德反蒋以支持武汉中央,又在朱德家中写出了反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此背景之下重读檄文,可以看出在“恢复党权运动”言说体系下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既是郭沫若的反蒋宣言,也是初步认清国民革命本身包含反革命因素的告白。第三章“反蒋的貌合与神离”着重在宁汉对峙、武汉国民政府右倾历史语境下解读郭沫若写作《脱离蒋介石以后》的动机和批评策略:“四·一二”政变前后,武汉国民政府仍试图以政令、党纪和宣传使蒋介石服从,对蒋是否采取军事行动却一直犹豫不决。郭沫若认为这些举动是向反革命妥协的表现,并在《脱离蒋介石以后》中对之进行批评。因而,《脱离蒋介石以后》具有对蒋介石进行声讨和对武汉国民政府妥协行为进行批评两方面的写作动机。对两者的批评,郭沫若都用了直接声讨和隐微批评这两种批评策略,由于批评对象的不同及个人经历、处境等方面的原因,具体的表述方式又不尽相同。郭沫若对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的批评体现出他对国民革命的又一次清醒认识。第四章“重申为‘民众’的革命”主要对《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脱离蒋介石以后》两篇文章中不断出现的“民众”进行话语分析。从“民众”一词使用语境可看出郭沫若所持的是“为‘民众’的革命”的革命观。这一革命观念既是郭沫若北伐时期做的一系列政治活动的基本立场,也是他后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基点。结语部分指出,研究北伐时期的郭沫若及其创作对理解郭沫若在此期间的经历与思想变化及其所倡导的革命文学理论与实践都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