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股票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烙上了中国特色的痕迹——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相互分割的结构,并且占绝对多数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这种特殊的股本结构究竟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的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吸引了许多学者进行研究。
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描述了一个高效市场的特征:现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已知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无法通过已知信息来预测未来股价并获得超额收益。实证表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普遍达到了半强式有效的假设条件。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却不满足弱式有效的假设条件。股本结构是否是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无效的原因之一?他们之间又呈怎样的关系?这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相对于国外股票市场的特殊性。接着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产生、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国外对该理论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对弱式有效假设所做的检验工作、采取的方法。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股本结构对定价效率影响的机理,主要包括我国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影响、股本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等内容。在第五章中总结了常用来检验弱式有效假设的几种方法、简单介绍了最新提出的广义谱方法、详细分析了本文将用到的Dickey-Fuller检验。然后,根据所有上市公司股改前的股本结构按一定标准划分组群、分别以上证综指的指数编制方法编制指数,应用Dickey-Fuller检验得到实证检验结果:流通盘比例越高的公司,它的股票定价的有效性就越高;再选取了44家公司股改前后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1) 对于股票市场的监管方而言,本文的结论为对股本结构不同的公司采取程度不同的监管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2) 在公司治理方面,本文揭示出有更大比例的流通股的公司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3) 投资分析方面,流通比例低的上市公司股票不满足弱式有效的结论显示出我国股市是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的,而针对高流通比例的上市公司股票,技术分析则不适用。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首先本文以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为理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股本结构对股价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强调了提高流通盘比例对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分析。这是本文在理论上较为大胆的尝试。
其次,在实证上,开创性地根据股本结构来划分实证样本,打破原有的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根据市场来划分样本集合的方法,从而比较不同股本结构对股票定价有效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