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长期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实践者,本人多年来一直围绕创作媒介的拓展进行探索与思考。媒材作为物质基础,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有着显著的客观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发现和应用,人们的艺术活动也随之逐渐多样化。不同时期各种媒材的应用,使艺术创作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公共艺术,其创作媒材运用的时代性尤为显著,但多以固体材料为主。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媒材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得以通过数字化手段精确控制诸如水、光、声音乃至气味等一些“非固体”材料,以它们特有的动态魅力,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创作媒材的拓展,相关的数字科技也已将艺术由实体引向虚拟。在人类对神的描述中以及对“全息”这一极具神话与科幻色彩的视觉体验的效仿中,虽然目前还停留在以各种物质媒材模拟“非物质”视觉效果的层面上,但已经体现出我们对虚拟的“非物质”形态的憧憬。而近年来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也极大的推动我们思考关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艺术作为。也促使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及作为“访客”的受众三者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创作方式、作品形态、体验方式都呈现了空前的多元化,其中的“非物质化”特征尤为凸显。在哲学层面,海德格尔所说的“void”(空)与“emptiness”(使虚空)、老子所说的“无之以为用”,与作为艺术行为呈现方式的“在场”(Anwesen),以及传统艺术创作中以无代有的“留白”,这些“非物质化”又有着什么样的体现?这促使本人的思考由物质化的媒材拓展转向更宽泛的媒介拓展,由“非固体”引至“非物质”。 本文根据作者自身十多年在该领域的实践,分上下两篇对公共艺术的媒介拓展进行梳理。上篇对非固体媒材物质化的“态”与“势”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化的诸种可能性及表现形式。下篇结合东西方哲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对传统及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非物质性进行系统梳理,继而探究科艺融合的多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此研究旨在以非固体的材料、非物质的媒介构造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工程。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数字时代公共艺术的媒介拓展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