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整合中的学校德育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一直有冲突和整合两种相互伴生的特性。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学校也处在这种影响之下,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出现了种种新的取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一直主宰人们的一些道德观念重新受到审视,社会道德正发生着从依赖性道德到自主性道德、从封闭性道德到开放性道德、从一元道德到多元道德的深刻变化,道德生活领域正在面临各种现实与可能的冲突,因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教育的整合功能正呼之欲出。本文拟从分析导致青少年道德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出发,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多元化这一事实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冲突,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道德存在的价值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价值,促进学生道德成熟。本文中引荐了一些当代西方的主要的道德教育模式,用以改变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整合——培养出具有完善的道德自主意识,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够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任的人。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特有的两种特性。
其他文献
在西方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50%有过高血压。因为生命器官的动脉灌注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为维持恰当的器官血流量,有人认为血压升高是一种有益的代偿;但高血压患者8年内
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事实和法律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学说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以说服法官或公众接受自己主张或观点的过程。法律论证涉及的主要是
本文主要研究了康德的逻辑思想。论文开篇从康德对逻辑的定位入手,引入他对逻辑的理解。康德认为,逻辑是关于一般知性或理性的必然法则的科学。康德把逻辑分为普遍的知性运用的
与传统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把上帝问题与人的自由问题紧密相联。在他那里,上帝是自由、精神、真理与意义,自由是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则是自由存在的保障。  从思
卡尔·巴特是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他彻底批判了近三个世纪的现代神学及其以人为本的宗教研究模式,真正重返到基督教的信仰之上,奠定了相对于宗教改革的新教而言的二十世纪
佛教唯识学的复兴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大事因缘”,其发生的契机,亦正为侯外庐等史学家所划定的“中国启蒙时代”。因唯识学具有严谨细密的理论特点,且以印度特有的逻
谭嗣同在他的代表性著述《仁学》中融合中西,用“以太”和“心力”来阐释“仁”,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把“以太”、“心力”纳入到“仁”的范畴中,建构了一个较完整、较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具体到数学教学,几何画板、超级几何画板、智慧课堂等软件也使得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