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单项工程比较多,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技术复杂,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和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期较长,增大了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业环境和条件艰苦,增加了施工的风险。基于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基本的特点,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切实保障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在,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事故多发的危险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工期得不到保障,造成的人身伤害、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迫在眉睫。保证各项安全措施顺利完整的实行,施工人员按规程安全操作,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措施的落实及各项检查,各司其职,保障安全。我国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不懈地努力着,但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明显。施工安全是一个具有逻辑性、完备性的系统工程,它始终是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导致事故的最根本原因。本文围绕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展开,从危险源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根据施工工期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网络计划,对每一个施工网络计划中的每一个工序进行危险源的辨识,从管理、环境、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分类。在每个工序施工的过程中,以规定时间段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用PDCA循环的方式,使危险源的辨识呈现动态而且不断上升的状态。采用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危险源的评价,得到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的分值,将此分值作为进行模糊模式识别的初使条件,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某一施工工序进行评价,得到了整体安全程度。为危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修正奠定了基础,完善了危险源管理体系。根据施工网络图和危险源管理的比较,可以得到不同工序、不同时间情况下,危险源的不同,据此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完善理论体系,并对以后的施工工作提供指导,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分析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局限性,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