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传佛教在台湾地区的发展肇始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民国汉藏佛教交流。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以后,格鲁派开始在台湾发展。以1988年首次有格鲁派藏僧来台弘法为界,格鲁派在台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于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格鲁派在台湾发展得极为缓慢,弘法人员少且都集中在北部,信徒人数和影响范围都很有限;后一阶段,印度格鲁派的三大寺纷纷派出弘法僧人到台湾,道场和信徒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弘法范围遍布台湾北中南三区;尤其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曾三次访问台湾,掀起一阵信仰藏传佛教的高潮。台湾社会自1987年戒严令解除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戒严期间受到限制的宗教活动在政治力量撤手以后迅速发展。格鲁派在当代台湾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很多与台湾社会相适应的特点,比如: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道场多建立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区;与都市人繁忙的生活节奏相适应,道场多以佛学中心为主,寺院极少;与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相适应,更加注意宣传自己、弘法手段更加网络化,等等。除了与台湾社会本身的发展相适应之外,台湾作为一个人间佛教发展兴盛的地区,格鲁派在该地区发展必然要受到本土宗教的一些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有汉藏结合特点的福智团体的出现。福智或许可以称为仅次于台湾佛教“四大山头”的第五大团体。与其他四大人间佛教组织相比,福智是当代汉藏佛教结合的典型——团体的修学内容以格鲁派为圭臬,团体的发展模式又以人间佛教为蓝本。福智团体对于格鲁派在台湾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篇硕士论文,本研究最大的特色是将研究的目光伸向了大陆以外的地区,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台湾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格鲁派在台湾地区发展的历史,重点探讨格鲁派与当代台湾社会相适应的发展特点。与以往大陆对台湾藏传佛教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分教派研究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点;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台湾格鲁派道场的运营模式和信徒的修学内容;在总结格鲁派在当代台湾发展的特点时,首次介绍了台湾格鲁派一个重要的弘法团体——福智,并且对其汉藏结合的特点和它对格鲁派乃至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