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的叙事总体上参照时间顺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呈现了公元三世纪前后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作为一部依史演义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大量的时间词。其文化内涵丰富,纪时方法复杂多样,一些概念如天干地支等晦涩难懂,给翻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事实上,该类词汇大量存在于历史小说和史传中,在其它典籍中也或多或少均有出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时间词的英译研究却鲜少有人涉及,还没有确定的翻译标准可供参考。本文以《三国演义》原文及泰勒和罗慕士翻译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全书中出现的时间词按照年、月、日、小时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在两个译本中的英译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从框架语义学视角出发,对两个译本中时间词的总体英译情况进行了概括,分析了成功译文的翻译策略,旨在为典籍中古代时间词的翻译提供借鉴。费尔默提出的框架语义学隶属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语义学分支,强调框架即人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结构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性。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翻译过程可以理解为译者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原文并获取意义,然后根据对目的语知识结构的判断寻找合适的语言表达式,以激活和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框架语义学为翻译对等和翻译质量的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三国演义》的两个全译本在时间词的翻译上皆存在不准确之处,而翻译错误多由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译者缺乏原语文化的相关知识造成。译者在翻译时需对时间词汇背后的文化框架进行仔细调查,以避免翻译失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