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駰,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東漢時期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永元四年(92)。《後漢書·崔駰傳》記載崔駰少年時期便熟讀典籍,將《詩經》、《易經》、《春秋左傳》等書反復研究,通曉古往今來經典古籍中的章句含義,瞭解各派文學理論,十三歲時便能下筆做文。年輕時候到太學求學,在當時與班固、傅毅齊名,後在大將軍竇憲門下任主簿,時竇憲驕縱蠻橫、以外戚身份多行不宜之事,崔駰屢次勸誡而遭到不滿,被迫出任長岑長,崔駰棄而不任,歸家後病逝。崔氏家族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崔駰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聯繫自身與時代背景進行創作。崔駰其人及其著作鮮為大眾所知,名氣也遠不如班固等人,原因有二:一為歷史原因,其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大量散佚;二為自身原因,作家本身不愿進仕、官位品級不高。然而,仕途上的失意卻不能代表其文學成就的平庸。無論賦、頌、散文、著述、雜文,崔駰都可以代表東漢時期較高的文學成就。文體形式的多樣化,語言表述的精簡性均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日本1回的《四巡頌》彌補了國內亡佚的原文,為研究東漢文學提供了寶貴的古籍史料;雖然其詩的寫作仍未脫離漢賦的枷鎖,卻也推動了詩體的發展,在五言、七言詩中佔有一席之地。崔駰作品涉及的辭賦、散文、詩歌等多種體材,逐一進行分類歸納,前言部分除對崔駰本人及家族情況的介紹、歷史背景的分析外,還著重於各類體材的文學研究,包括語言描寫和藝術價值的賞析等;最後進行作品1佚,總結從古至今的版本流傳以及後世對崔駰及其著作的研究內容和方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注釋部分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為底本,綜合其他子部、集部叢書,對崔駰所有作品進行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