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消除贫困现象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贫困产生的根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论证,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让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探索扶贫开发新方式,创新扶贫工作新模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在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中国每个阶段的现实情况,坚持结合中国各贫困地区的实际,丰富和发展反贫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进行中国化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思想。从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到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从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精细化针对性扶贫,从“大水漫灌”式扶贫到“滴灌”式精准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近年来,大面积贫困的现象已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得我国扶贫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地区贫困依旧严峻,这些地区的贫困特点是范围小、程度深,需要重点突击、精准扶贫,减贫进度逐渐放缓,减贫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扎根于中国人民一直以来向往的美好社会愿景,从对“大同社会”的期盼到现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懈努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研究到我国建国以来历任领导人的反贫困实践,精准扶贫思想有了扎实的理论根基。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北黄谷村这个山东省重点贫困村为例,从分析该村的致贫原因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村的致贫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精准扶贫更需聚焦基层,笔者多次到北黄谷村获取一手资料,立足北黄谷村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深刻体会到在反贫困的道路上,必须改换扶贫方式,创新扶贫路径,用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地考察贫困地区贫困状况和贫困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瞄准、准确把握,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全国各个地区一道大步迈入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战略不仅是一个扶贫救助战略,更是一个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政治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希望各个地区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将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为完成中华民族建设全面小康打好坚实的基础,铺好平坦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