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解结培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从而找出对颈性眩晕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有64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先于局部结节或者压痛点处,行解结针法,继刺四白、膻中、中脘、关元等培补元气的穴位;对照组先刺颈夹脊,继刺百会、风池、头维、内关、足三里等穴,两组患者的针刺治疗时间均为2周,每周一至周六针刺,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均接受针刺治疗12次。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e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中医证候量表、眩晕程度分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症状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加以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眩晕程度分级评分、SCL-90评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 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CV各项评分资料均显示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较高,其中在改善眩晕和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而在改善颈肩痛、头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总分比较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3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示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其中在改善患者脉象状况上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在总分、舌象、面色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4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显示较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均得到一定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 SCL-90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所得评分资料均显示较前有所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抑郁、焦虑、精神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6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10人,显效1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治愈4人,显效17人,有效5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Z=-1.789,P=0.07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4本次临床观察的两种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择优使用。